查看原文
其他

昭通之变(十)| 民生为本!昭通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微昭通 2021-06-18

发布会现场


2月1日上午,昭通市召开“昭通之变”系列第十场新闻发布会,本场是“昭通市民生保障专场”。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主持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市民生保障专场发布,今天的发布会是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0场。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逐渐形成了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天将由市民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人社局、市红十字会、市残联介绍昭通民生保障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杰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范晓斌先生,

市人社局副局长禄勇先生,

市红会副会长熊兴兰女士,

市残联副理事长徐明女士。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市政府网、昭通新闻网、北纬29°、中国发展网以及微昭通、昭通发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杰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朋友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有请陈杰局长作发布。



新闻发布




昭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杰: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衷心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特别是民生保障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面,我就“十三五”期间我市民生保障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以下简要介绍。


“十三五”期间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民政部门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兜底保障一批”的重要任务。全市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能,通过有力落实救助政策和措施,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保基本,有效落实救助政策


有效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政策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统一规范和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大力推行“一部手机办低保”,方便困难群众申报。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并与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了信息核查机制,坚持逢进必核,强化动态管理,有效提高保障对象精准度。适度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对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有效落实参照“单人户施保”政策。率先实现社会救助资金“社银一体化”发放,实现了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安全发放;二是在特困供养方面,有效落实照料护理和监护责任,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平日有人照看、生病有人照顾”;三是在临时救助方面,全面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提高了临时救助时效性和救助力度,对遭遇突发事件导致生活面临较大困难的群众实行先行救助,实现48小时内完成救助;四是在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方面,开拓创新,积极而为,科学合理制定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条件,确保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得到及时救助。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26.95亿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止2020年12月,全市有民政保障对象74.18万人,其中:农村低保57.35万人,城市低保13.86万人,特困供养对象2.01万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0.96万人。 


五年来,共实施临时救助104.8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11亿元。启动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18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5.1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74.18万人。 


二、兜底线,全力服务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重要职能作用,推动以农村低保为主的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在政策、标准、对象、管理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两线合一”。通过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准、兜住、兜牢”专项行动,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保障范围,编密织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全力服务脱贫攻坚。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中,纳入民政保障41.85万人,其中,按照“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认定标准,对因病、因残等原因导致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34864名贫困对象实施兜底保障。


同时,全力服务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全市35.47万搬迁群众中,纳入民政保障8.94万人。率先探索打破以户籍性质区分城乡低保对象的做法,综合研判以迁入地是否属于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主要收入来源是否发生变化等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43923名易地搬迁群众直接由农村低保转为城市低保,合理提高救助水平,有力确保了易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基本生活有保障。 


三、建机制,有效防止返贫致贫


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定期不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生活监测预警和主动发现机制,有效通过数据比对、动态监测和主动排查,及时掌握因病、因残、因学、因意外突发事故、因疫情影响、就业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情况,符合条件的采取简化程序进行分类救助,及时落实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特别是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生活状况,及时核实,主动救助,保障基本生活,坚决防止返贫致贫。通过发挥监测预警、及时救助帮扶等措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对象”从42954户184804人下降至9552户 40697人。同时,进一步落实好“脱贫不脱保”、“救助渐退”等政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四、提标准,有力提升保障水平


切实加大救助资金投入,逐年提高保障标准,有力提升保障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26.95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加53.62亿元,增长73%。其中:2016年投入资金19.83亿元、2017年投入资金21.97亿元、2018年投入资金21.82亿元、2019年投入资金28.24亿元、2020年投入资金35.09亿元。


“十三五”期间,各项救助标准逐年提高,相比“十二五”末,全市农村低保标准从2275元/人.年提高到4500元/人.年,增长97.8%。人均补助水平从141元/人.月提高到288元/人.月,增长104%;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从419元/人.月提高到640元/人.月,增长52.74%。人均补助水平从318元/人.月提高到413元/人.月,增长29.87%;特困供养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统一,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从288元/人.月和132元/人.月统一提高到832元/人.月,分别增长189%倍和530%。同时,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从无到有。对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35元/人.月,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418元/人.月,具备生活自理能力251元/人.月。对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51元/人.月,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8元/人.月,具备生活自理能力50元/人.月;集中和分散养育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分别从1749元/人.月和1049元/人.月提高到1980元/人.月和1280元/人.月,较“十二五”末增长13.21%和22.0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50元/人.月提高到70元/人.月,增长40%。重度残疾人一级护理补贴标准由70元/人.月提高到80元/人.月,增长14.28%,二级护理补贴标准由40元/人.月提高到70元/人.月,增长75%。 


五、强服务,大力推进集中供养


“十三五”期间,新建成养老服务机构39所,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达到58所。新增养老床位6610张,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1017张。我们以“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娱乐化生活、差异化保障、零事故运营”为目标,通过社会化托管运营和加大医养结合力度,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提高入住率、提升服务力,释放劳动力、促进就业率”为抓手,积极动员、组织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到养老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有效解决照料护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共集中供养5150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3811人。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43.94%,居全省第一。释放特困人员家庭劳动力5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 


六、促发展,协同落实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各相关部门既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相关专项社会救助,又加强密切配合,协同落实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救助保障措施,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协调发展。此外,以下民生事业也得到持续发展。一是在社会保险事业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保范围逐步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保基金规模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5.75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1.1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14.6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27.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5.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7.88万人;二是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三五”期间,共投入救灾资金4.96亿元,救助受灾群众199.7万人次,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房、有水喝、有病能就医、孩子有学上;三是在残疾人保障方面,认真落实好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无障碍改造和就业创业帮扶。全市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9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42万人,支出资金3.33亿元。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各种保障性服务60余万人次。对7409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基本实现全覆盖,贫困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需求基本实现全覆盖;四是在社会力量支持民生保障方面,红十字部门共筹集款物2.98亿元,救助特殊困难群众39280人、贫困学生26659人、贫困患者4624人,惠及困难家庭7万余户近30余万人。


各位记者朋友,“十三五”时期,我市认真落实民生保障政策,兜准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编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有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更加聚焦主责主业,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建立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精准落地,让困难群众获得更多实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感谢陈杰局长的发布。


下面有请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



云南日报记者:随着当前老龄化的日益临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请问“十三五”以来,昭通在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障老有所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昭通市人社局副局长 禄勇: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6年放开了农村户籍人口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实现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20年顺利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职业年金顺利归集投资运营,其他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全市养老保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是参保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27.55万人,较2015年的287万人增加了14.13%,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290万人的112.95%;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5.75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10万人,较2015年的13.1万人,增加了61.07%,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14.7万人的143.54%;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4.65万人,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13.5万人的108.52%。


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市连续16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也是继2016年以来连续第5年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7.01万余名退休人员。企业退休人员4.19万余人,月人均养老金达2890.79元,较2015年增长了767.99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先后3次调整提高,从每月75元提高到每月108元,提高44%,惠及全市60.42万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参保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服务队伍,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直接通过网上经办大厅和手机APP(办事通)等网络渠道办理业务、参保缴费,累计网上办件4万余件,实现了足不出户享受社保服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7%。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督。


四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不折不扣抓好降费减负等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阶段性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至19%,2019年5月1日单位缴费比例全部下调至16%,并调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计算口径,截至2020年底,以上措施为企业减负5.95亿元。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免征中小微企业2至12月份的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大型企业2至6月份的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为全市2820家参保单位减负3.81亿元。


五是社保扶贫成效显著。认真贯彻落实社保扶贫相关政策措施,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应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有128.27万人,实际参保128.27万人,参保率100%;应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6.04万人,实际代缴106.04万人,代缴率100%;应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2.23万人,实际享受待遇22.23万人,享受待遇率100%。全市低保特困人员应参保28.53万人,实际参保28.53万人;应代缴低保特困人员15.70万人,实际代缴15.70万人;应享受待遇低保特困人员12.07万人,实际享受待遇12.07万人。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发展养老服务既是民生保障的需要,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请问在“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在集中养老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昭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杰: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关注。


“十三五”时期,我市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大幅提升,养老服务得到较快发展。我们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解决“住得下”的问题。要解决“住得下”的问题,就是要夯实养老基础设施。我们想方设法完善硬件设施,新建成养老服务机构39所,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达到58所。新增养老床位6610张,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1017张,可以满足全部失能特困人员的入住需求。


二是解决“住得好”的问题。要解决“住得好”的问题,就是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入住老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我们通过社会化托管运营和加大医养结合力度,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采取“宣传培训、挂联检查、定期通报、调度会议推进”等方式,有效扭转“只有管理没有服务”的局面。同时,我们制定了“院有级别、脸有笑容、身无异味”的服务原则,提出了“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差异化保障、娱乐化生活、零事故运营”的管理服务要求。入住敬老院前,许多特困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条件较差。住进敬老院后,我们的护理人员给他们洗澡、更衣,不仅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还开展各种各样的娱乐健身活动,使他们感受了社会的温度和党的关怀。


三是解决“能融入”的问题。由于受传统观念、“故土难离”情结等因素影响,许多老人不愿到敬老院生活,不能适应敬老院的生活。为此,全市广大民政干部会同乡村干部,采取上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动员、组织到敬老院集中供养。对新入住的老人进行心理慰藉,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习惯敬老院生活。围绕“老有所为”,组织有特长的老人、残疾人开展手工制作、才艺展示、做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等,增强了们的获得感,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设施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谢谢!



微昭通编辑: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就学、就业及参与社会生活、迈出实现脱贫目标的第一步。请问“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在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




昭通市残联副理事长 徐明: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一直以来对昭通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高度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昭通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据第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比例推算,截止2020年底,我市共有残疾人4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6%;有持证残疾人19.1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8.48万人。


昭通市委、市人民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2017制定出台了《昭通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又印发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也相继建立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市共有各类别残疾人康复定点医疗机构15家,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残联围绕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全面推进残疾人康复政策落实。(1)争取财政部门全力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资金保障,协调上级残联及社会爱心组织加大对昭通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支持力度;(2)积极与卫健部门协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及转介服务;(3)借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有康复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4)大力实施肢体残疾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5082万元,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12.56万人次,使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达98.14%,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6.32%、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率达92.05%、因残致贫康复需求服务率达99.19%,基本实现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康复政策,加大残疾人康复项目及专项资金的协调争取力度,力争在实现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服务全覆盖、基本辅助器具适配需求服务全覆盖、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应救尽救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


谢谢大家!



昭通发布编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在十三五期间,红十字会在民生保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以践行这一宗旨?




昭通市红会副会长 熊兴兰: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昭通市红十字会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十三五”以来,昭通市红十字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工作宗旨,克难攻坚、积极而为,在保障民生领域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凝聚人道力量广泛筹资募捐。十三五期间,昭通市红十字会充分动员人道资源,通过积极向上级红会争取、开展线上和线下不同形式的社会募捐,共募集款物2.98亿元,其中资金1.9亿元,物资1.08亿元。2019年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获第二名的好成绩。2020年“99公益”三天时间筹资83万元。这些款物主要用于灾害救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助医助学等方面,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


二是聚力灾后恢复重建助力脱贫攻坚。在鲁甸“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接收各级援助资金2.3亿元,建成民房1946户、备灾仓库2个、基础设施项目8个、减灾项目11个、卫生室99个、卫生院21个、学校21所,受益群众达330余万人次。争取“博爱家园”项目援建资金3571.65万元,实施“博爱家园”项目79个,修建了一批逃生避险的硬件设施,以“党支部+红十字会+困难群众”的模式,帮助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第三产业,助力1992户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同时把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养老服务、留守儿童关爱等植入项目,丰富了项目内涵,受到群众好评,受益群众达65885人次。2019年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家园”助力脱贫攻坚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昭通市2个项目被评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博爱家园”精品项目。


三是推进“三救三献”提升人道救助能力。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博爱助学”、“博爱助困”、“博爱助医”“博爱助残”等人道救助活动,五年来,先后救助特殊困难群众39280人,贫困学生26659人,困难大病患者4167人,救助先心病儿童342人,白血病儿童115人。惠及困难家庭7万余户30余万人;发起无偿献血倡议,无偿献血达14.42万人次,献血量4761.62万毫升,受益群众达15万人。捐献造血干细胞11人,挽救11名血液病患者生命。2020年,昭通市中心血站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成功协调25例人体器官捐献,使65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让24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坚持不懈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共场所“六进”工作,培训群众37.33万人次。


四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在服务社会和保障民生中,广泛开展以募捐救助、应急救护、健康教育宣传、红十字青少年、备灾救灾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依托“红十字工作站”努力解决群众的人道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带动全市各行各业近12000人积极参与到红十字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抓手,成为组织认可、群众记得住得实惠的品牌项目。卯家湾、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红十字工作站成为省级红十字基层建设示范点。2020年,水富市志愿者黄瑞被中国红十字会表彰为“抗击新冠疫情优秀志愿者”。


博爱惠民,善行乌蒙。下步工作中,昭通市红十字会将紧盯主责主业、聚焦困难群体、持续开展人道救助、助力民生保障,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谢谢!



昭通市政府网编辑:昭通历来是各种灾害频发的地区,各类抢险救援任务繁重,请问昭通是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来保证任务的完成,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昭通市应急管理局局长 范晓斌:


昭通市辖1区1市9县,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苗、彝等25个民族629万人。辖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河流众多,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形成了“总量大、利用难、灾害多”的特点。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市应急部门履职尽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要指示精神,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强化预警预报工作。坚持会商研判,充分发挥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牵头作用,2020年积极组织市气象局、水利局、防震减灾局、林草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单位召开自然灾害趋势研判及对策会商会10余次,共发布每日应急信息366条,预警信息218条,通过将研判情况和预警信息及时下发到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对可能因自然灾害导致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紧急转移避险,同时及时协调调动各方救援力量投入抢险救援,全市6.30洪灾中紧急转移避险2.3万余人,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强化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我局主持编制了《指挥平台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科学整合市地震应急、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四个指挥部以及公安、交运、消防、民兵等数据资源,全力打造昭通市应急综合指挥平台,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测预警、监督管理、指挥决策和救援实战能力。


三、强化基层应急救援机构建设,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一年来,全市146个乡镇(街道)已将原安监站、消防站、民政所等人员及职能职责进行了资源整合,在乡镇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统筹预警信息落地、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巧家5.18地震救援和全市6.30抗洪抢险中,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组织转移受灾群众,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整合了各类救援力量,补齐了应急救援短板。市应急管理局将消防救援队、矿山救援队、公路隧道救援队、水域交通救援队和危险化学品救援队、民兵等500余人救援力量有效整合,形成以武警、消防、救援中心为主,其他社会救援力量为辅的应急救援机制,为科学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做好充分应急准备。为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昭通日报记者:民政部门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职能作用,成效显著。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民政部门将会强化哪些措施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昭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十四五”时期,民政部门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三个最大化(最大化用活用足政策、最大化争取各方支持、最大化让困难群众受益)”为原则,认真有效落实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政策,进一步编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


一是夯实基层力量,实施主动救助。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切实增强基层社会救助力量,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通过进村排查,到户核实,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由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把符合救助保障政策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二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完善监测机制。依托国家和省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市级“数据库”,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昭通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通过强化信息化手段比对运用,健全完善监测预警、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机制。全面推广使用“一部手机办低保”,帮助困难群众通过“一部手机办低保”提出低保申请,实现低保办理“足不出户、网上办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救助的及时性、快捷性。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完善救助体系。结合昭通实际,制定出台我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信息化为支撑,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健全专项社会救助、完善急难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力提升救助综合效能。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杨云松: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因为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解答。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就是让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各媒体要紧扣今天发布会的内容,大力宣传、解读、阐释我市民生保障工作中的发展成就、特色亮点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市政府新闻办

监制/胡华玉  编审/保进  编辑/陈合松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内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aotong),添加好友请备注县区市名称+姓名+联系电话(如:水富市张小珏180XXXX0201),无完整备注不予验证通过,感谢支持,谢谢配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